网站简介:
南京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网由南京市职教(成人)教研室主办。南京近代职业技术教育肇始于晚清洋务运动时期,清同治四年(1865年)两江总督李鸿章在南京聚宝门(今中华门)外创建金陵制造局,“屋宇皆仿外洋之式营造”“募洋匠为师,督诸匠制造炮位、门火……”。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外国教会创办的南京斯密斯纪念医院附设医学堂是近代南京地区最早实施实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的学校,也是南京西医学校之始。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两江总督张之洞创办的铁路专门学堂(又称矿务铁路学堂,鲁迅先生于1899-1902年曾在该学堂求学)是南京地区及江苏省内第一所官办的实业学堂。至辛亥革命前,南京地区共有6家实业学堂。民国初年,学制变更,南京地区的实业学堂改为实业学校。民国十一年(1922年),根据民国政府颁布的《壬戌学制》,南京地区实业学校改为职业学校。1949年3月,南京解放前夕,全市共有8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651人,教职工321人,另有4所高等学校附设的高级职业科。1949年4月南京解放后,市人民政府对接管的所有公私立学校进行整顿改造,并陆续建立多种类型的中等专业学校。1952年以后,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除中等专业学校外,南京地区先后创办了技工学校和农业、职业中学。至1965年底,南京地区建立工业、交通、邮电等8大类中等专业学校25所,在校学生15765人,比1949年增长24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南京开始实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通过调整、整顿,全市中等专业学校、职业中学、技工学校三类职业技术教育逐步发展,事业规模逐步扩大,形成了适应南京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南京职业教育深入推进 “双十提优工程”,加快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建立完善了“升学有门、就业有路、创业有方”的人才成长立交桥,全市职业教育步入发展的“黄金时期”。1.职教基础能力显著提升。全市教育系统现有职业学校27所,教职工近6000人,在校学生7万余人。27所学校中,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5所,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14所、所有职校全口径跨入江苏省现代化职业学校建设行列;全市现有81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33个省级高水平实训基地。2.现代职教体系初步建立。构建起包括五年一贯制、5+2、3+3、3+4分段培养模式在内的现代职教体系,60%以上学生在高职以上(含本科院校)就读。3.质控评价体系渐趋成熟。构筑了以人才培养方案审批审核、统考统测、技能年段标高检测、学业水平测试、教学督导视导、全市中职人才交流会、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反馈等为主要内容的“质量长城”。4.职教竞争能力大幅提高。南京在全省技能大赛中连续十年夺冠,在省信息化大赛中连续四年夺冠,职业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全省第一,十项办学指标南京有九项全省第一,对口单招本科录取突破600大关,跻身全省第三,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满意率保持在98%以上。5.布局和专业供给侧改革步伐加快。深入推进《南京市职业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方案》,顺利启动“441工程”,推动布局和专业供给侧改革,实现教育结构的现代化。6.名师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十二五”期间我室在市教育局领导下,以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为抓手,着力打造师德高尚、素质优良、技能精进的职教师资队伍,这支队伍在主要竞赛、对口单招、就业指导、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绩。7信息化、国际化双轮并驱,加快智慧校园建设,推进教科研手段的信息化;深化中德“双元制”“宝马售后英才教育项目”合作办学、中(南京卫校)英(国王学院)护理项目、中(南京)加(蒙特利尔)职业教育交流等国际化合作办学渠道,总结南京职业教育十种国际化模式,架设南京职校学生海外升学、就业通道,每年全市有百余名中职生跨出国门升学或就业。南京市“十三五”南京职业教育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市教育与学习型城市建设大会以及职业教育布局调整推进会精神,深入推进国家、省以及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目标实现,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促进就业为导向,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宗旨、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坚持产教融合、特色办学,坚持系统培养、多样成才,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充分配套,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有机衔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让职业学校的每位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到2020年,建成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南京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新兴产业壮大、“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体现终身教育理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紧密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