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简介:
襄城县位于河南省中部,现辖10镇6乡,448个行政村(社区),总面积920平方公里,耕地保有量96.5万亩,基本农田面积82万亩,总人口90万,常住人口69万,城镇化率42.2%。境内除汉族外,还有回、满、蒙、瑶、壮等18个少数民族。2018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1.9亿元,增长8.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0.8亿元,增长9.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5%,100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完成投资213.78亿元;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9亿元,增长10.6%;服务业增加值162.3亿元,增长8.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亿元,增长10.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8127.4元、15957.6元,与地区生产总值同步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总体水平涨幅控制在3%以内;圆满完成省、市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综合实力居2018中部六省经济百强县第69位。襄城主要有五个显著特点:一是历史文化悠久。襄城县春秋时期称“氾”,后因周襄王避难居此,故名襄城。秦统一六国后设襄城县,至今已有2200余年,被民政部门命名为“千年古县”。境内文物古迹众多,有明朝时全国八大书院之一的紫云书院,始建于唐武德年间的“中州第一禅林”乾明寺,道教圣地柏宁岗五岳庙,春秋时期留下的古城墙、瓮城,以及文庙、奎壁等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古迹、文物保护点100余处;其中襄城文庙、古城墙、乾明寺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是区位优势突出。自古有“九省通衢”之称。南距煤城平顶山20公里,北距古都许昌40公里、郑州国际机场70公里,东距内陆特区漯河45公里。孟平、平禹铁路贯穿境内,311国道和329、238、103三条省道交汇于县城,许平南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三是物产资源丰富。襄城九山九岗十六河,形成了峻山秀水阔平原的独特地理风貌,是河南省53个资源富县之一,平煤集团的主要煤田,许昌市区的重要水源地。襄城烟叶种植历史悠久,被毛泽东主席赞誉为“烟叶王国”,是中国烟草文化之乡和中国烟草文化研究基地;大豆蛋白质含量全国最高,被评为“全国大豆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范县”,是生产豆制品的首选基地;甘薯种类多、口感佳,白薯若栗子,红薯似枣泥,紫薯如豆沙。畜牧业健康发展,连续12年被评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成功创建“国家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四是产业特色鲜明。建有2个省一星级产业集聚区和1个一星级特色商业区,“三区”入驻规上企业192家。县产业集聚区培育了新能源、装备制造、服装制鞋及卫生用品等主导特色产业,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先后被评为“河南省又好又快产业集聚区”“河南省十快产业集聚区”,是河南省唯一一个“县级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县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是国内煤化工产业链条最长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被命名为河南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特色商业区建设稳步推进,电子商务产、首山新世纪城市综合体、万汇龙国际装饰、阿里巴巴“农村淘宝”、丹尼斯等一批知名商贸企业先后入驻运营。2018年,工业经济转型提质,煤基化工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00亿元,首山化工主营业务收入实现252亿元;高纯硅材料产业主导地位初步确立,已列入河南省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和许昌市战略性新兴产业;3000吨高纯度硅烷气设备安装完成,电子级多晶硅项目中试圆满成功,4GW高效单晶硅电池片项目一期14条生产线全部投产,日产电池片130万片,日产值1170万元,二期项目已经开工,致力建设1个千亿级硅材料产业集群,打造“中原硅都”。五是环境宜居宜业。襄城县山水相依,生态优美,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市管理精细规范,是省级园林城和省级卫生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秉承“保姆式服务”理念,亲商重商、安商富商氛围浓厚,经济发展环境宽松优良。各项社会事业统筹推进,社会和谐稳定,是国家科技进步县、全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先进县和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