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简介: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位于省会郑州市,是省政府直属的事业单位,前身是创建于1909年的河南省立农事试验场,1955年由开封迁入郑州,1959年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成立河南省农业科学院,1972年改称为河南省农林科学院,1984年经省政府批准复称为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至今。现设有小麦研究所、粮食作物研究所、经济作物研究所、烟草研究所(许昌)、园艺研究所、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所、畜牧兽医研究所、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农副产品加工研究所、芝麻研究中心、动物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作物设计中心14个直属科研机构、9个职能处(室)、1个农业高新集团、1个直属事业单位和1个分院(长垣分院)。有69个国家和省级研究中心、基地依托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建立。同时,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还在业务上指导20个市农业(蔬菜)科学研究所(院)、29个县(市)农业科学试验站,形成了省、市、县三级全省农业科研体系。全院在编职工达到852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356人,拥有博士291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84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国家级人选9人,中原学者5人,省优秀专家36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38人。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拥有首席科学家2人,岗位科学家18人。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主要职能任务是:根据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解决全省“三农”问题的需要,开展农业科技创新,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科技成果示范和科技服务,为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开展农业科技知识传播与培训,促进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过多年的探索、积累和创新,形成了以下优势研究领域: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棉花、高蛋白大豆、花生、芝麻、双低油菜)的遗传育种研究,其中花生远缘杂交育种、芝麻育种研究在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小麦育种、玉米育种研究居国内领先行列;以游离小孢子培养为基础的单倍体育种体系研究;植物(红薯、马铃薯、大蒜、山药等)脱毒快繁技术研究;奶牛、肉牛胚胎生物技术研究;动物重大疫病快速诊断技术研究;食品安全保障技术体系研究;主要农作物的高效、简化栽培技术研究(创造的棉花无土栽培工厂化育苗被专家誉为棉花栽培史上的第四次革命)。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作为全省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和排头兵,肩负着为全省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的重任。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坚持以科技创新为中心,以服务农业、农村、农民为己任,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根据河南省农业生产发展的重大需求,积极调整科研方向任务,大力开展原始创新工作,不断强化成果转化应用,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应用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创造了一大批新成果、新技术,并应用于农业生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河南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先后荣获“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全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先进集体”、“全国技术市场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农业科普先进集体”、“全省农业科技工作先进单位”、“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全省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队先进集体”、“省级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在科技创新方面,“十五”以来,共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8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9项、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1项;通过省级以上审(鉴)定农作物新品种256个,其中国审(鉴)86个;获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权授权120个;获得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359件;在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500余篇,出版论著650余部;主持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00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400余项。主要研究领域介绍:在优质小麦育种方面,先后育成豫麦47、郑麦9023、郑麦366、郑麦7698等强筋品种和郑麦004等弱筋品种,有力地支撑了河南优质小麦产业的发展。其中优质强筋早熟多抗高产广适性小麦新品种郑麦9023,较好解决了品种的品质、适应性和抗病性等问题,先后通过豫、鄂、皖、苏等省和全国审定,被农业部推荐为主导品种,2004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郑麦366连续两年刷新河南省优质强筋小麦单产纪录,目前成为全国优质强筋小麦第一大种植品种,获得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当前河南订单收购最大的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在玉米育种方面,先后育成了郑单18、郑单19、郑单136、郑单958等系列高产玉米新品种,其中高产稳产广适紧凑型玉米单交种郑单958作为我国紧凑型玉米育种的重要里程碑,成功解决了品种耐密能力低、综合抗性差等技术难题,引领了我国玉米育种进入高密度育种时代,2000年以来,先后通过国家和冀、鲁、豫、吉、辽等8省(区)审(认)定,2003年以来连续12年居全国种植面积第一位,成为建国以来年种植面积最大的玉米品种,显著提升了我国玉米产业的整体水平,2007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花生育种方面,育成了豫花7号、豫花15号、远杂9102、远杂9307等系列早熟、高产花生新品种40多个,开创了我省花生生产的新局面,近十年累计推广面积达1.2亿亩,占全国种植面积的12%、河南省种植面积的40—50%,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成功克服花生种间杂交不亲和障碍,引领我国花生远缘杂交育种跻身世界领先行列。在芝麻育种方面,先后选育出优质高产芝麻新品种17个,育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杂交芝麻品种,主持完成了芝麻基因组计划,绘制出世界上第一个芝麻基因组精细图,为人类揭示油料作物进化、油脂代谢提供了重要的遗传信息,先后荣获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在动物疫病检测研究方面,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完善的动物疫病及食品安全试纸快速检测技术体系,实现了检测工作的“快速、简便、高效、敏感”,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研制出20多种快速检测试纸产品,研发产品获国家专利15项,国家新兽药证书2项,对提高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水平、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和食品安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科技成果示范推广与科技服务方面,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坚持以自身科技优势为依托,通过创建农村科技示范基地、实施重大科技推广项目、组织科技服务与培训、开展多层次科技合作、实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工程”等措施,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十五”以来,常年组织300余名科技人员,深入全省80多个县(市、区)农业生产一线开展科技服务工作,创建了永城、延津、商水、罗山、兰考、新县、西华等15个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县(市),鄢陵、西华、泌阳和正阳等20个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县和100个不同类型的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样板。累计示范推广农作物新品种80多个,推广先进适用技术170余项,承担实施科技示范推广项目650余项,举办不同类型的技术培训班8000余场次,印发科普图书和技术资料近370万册(份),培训农民130多万人次,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我省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在河南年种植面积千万亩以上的三大农作物(小麦、玉米、花生)中,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培育的品种均占主导(重要)地位,并在周边省份大面积推广。创办了河南农业高新技术集团有限公司、河南秋乐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技型企业,近年来,科技企业每年销售农作物种子1亿斤、饲料1.3万吨、植保制剂670吨,连续实现销售收入突破6.0亿元,2014年秋乐种业成功在“新三板”挂牌,通过创办科技企业实现了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的有机结合。新形势下,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部署,根据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升级对农业科技的重大需求,按照“突出重点,创新机制,协调发展,人才优先”的发展思路,努力建设和发展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全国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