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简介:
松岭区、(局)位于大兴安岭地区南部,伊勒呼里山东南坡,嫩江上游左岸。地理座标为东经123°29′13″? 125°11′10″,北纬50°9′55″?51°23′48″。东与呼玛、嫩江两相望,西与内蒙古自治区为界,南临加格达奇区,北以伊勒呼里山与新林区分水,总面积743 034公顷。域内整个自然实体由伊勒呼里山绵延南伸的两条低山丘陵组成,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度一般为400?700米,最高峰达1302米。地处寒温带,属大陆性气候。最高温度摄氏35.5度,最低零下43.8度,年平均零下 3度。年降雨量415?500毫米。境内多布库尔河、南瓮河是嫩江的主要源流,还有砍都河、那都里河、古里河等是嫩江支流。自然资源,以原始森林为主,有少量的次生林。森林植被由东南向西北明显过渡。绿水以南以东为白桦和黑桦、柞树、山榆等,大、小扬气之间,除落叶松外,分布有樟子松、山杨等,北部是落叶松林。到1990年,木材总蓄积量为31 586 249立方米,境内落叶松,约占蓄积量的75%。森林覆盖率为62.2%。林中野生动物、植物资源很丰富。动物有鹿、熊、猞狸、狍子、野猪、雪兔等兽类数十种,山鸡、榛鸡等鸟类数十种。植物种类繁多,药用植物黄芪、沙参、党参、平贝、百合、桔梗、灵芝、草丛蓉等 130多种。红豆、都柿、野玫瑰果等浆果,无污染,且营养价值高于一般水果,富有保健作用。境内黑木耳、猴头、榛子、蘑菇、蕨菜尤为盛产。过去,这里是一片原始森林,交通不便,人烟稀少,只有鄂伦春、鄂温克等少数民族,沿着多布库尔河、那都里河等游猎。1964年 2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大兴安岭林区,调集铁道兵三个师兵力和会战职工,在松岭打响了第一个战役。会战大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面对皑皑白雪,住帐蓬,睡小杆铺,坐树墩子,吃高粱米饭,喝冻白菜汤,披荆斩棘,安营筑路,终于站住了脚。松岭建起了第一批主伐林场,并于1967年正式投产。自开发建设到1990年,在这26年的历程中,松岭各项生产建设事业都有了很大发展,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已建成大兴安岭一个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第四次人口普查,松岭区、(局)总人口为37 193人,有汉、满、蒙、回、朝鲜、达斡尔、鄂温克、锡伯、羌、鄂伦春、俄罗斯11个民族,大力发展林产工业和多种经营,国家、企业、集体、个人一起上,不拘行业,不限方式,各种经营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从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全区、(局)以营林为基础,狠抓森林经营,取得了显著成绩。1965-1972 年,全区、(局)营林生产设有专业队伍,每年春季更新造林任务主要靠群众运动完成。1972年 5月,成立翠峰经营林场。1973年8月,成立绿水、古源、环宇、壮志4个森林经营所。但1979年前,造林“大邦轰”,突击造林,不抓质量,成活率、保存率都很低劣。1980年,全局林业生产走上以营林为基础的轨道。营林生产前,对参加生产人员进行业务技术培训。更新造林做到块块、苗木、工具、车辆、人员五个落实。1981年,开始对营林生产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1983年,对经济承包责任制进行修改完善,制定了“四定”(定任务、定时间、定费用、定人员)、“四包”(包进度、包质量、包抚育、包管理)目标管理制度。坚持一包三年,达不到考核指标,不予支付工资。经林管局联合检查评比,天然幼壮林抚育总分97.33分,更新造林96.68分,育苗92.6分,义务植树90.45分,母树林培育94.88分,综合平均为96.24分,进入一类林业局行列。1985年,为加强营林生产质量管理,将原由经营所、林场和营林处两级验收制改为小组、林场、营林处三级验收制度。做到质量与经济利益结合,技术指导与现场指导结合,质量检查与验收结合,营林生产、绿化指标与企业、个人的经济利益紧密挂钩。1990年,全局营林系统职工1 623人。营林生产机械设备249混合台。营林、护林固定资产2 500万元。基本形成了生产配套,指挥统一,科学管理的森林经营体系。1965?1990年,全局更新造林面积66 142.4公顷,完成天然幼壮林抚育面积85 821.7公顷,苗圃育苗成苗量24 471.8万株,人工幼林抚育面积46 449.2公顷。木材生产是全区、(局)的主体产业。林木采伐,最早可上溯到20世纪40年代的后期。“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为遏制我抗日联军活动,于1937年 5月在境内的海拉驿(今劲松镇)成立了“组合总站”,开始对原始森林进行破坏性掠夺,并将大量采伐下来的木材通过水上流道到嫩江县的“满鲜株式会社”。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于1953年对大兴安岭林区进行了森林调查,制定了开发总体设计方案。1956年 3月,内蒙古自治区在伊勒呼里山南坡,曾做过尝试性开发。成立了巴彦森林经营局和多布库尔森林经营局。1962年 4月,这两个局合并后,改称加格达奇森林经营局。1964年 2月,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开发大兴安岭的决定。同年8月10日,政企合一的松岭林业公司成立。1965年4月,林业公司相继建立了绿水、古源、环宇、壮志、望峰 5个全能主伐林场,设计年木材生产量51万立方米。1967年,正式投入商品材生产。森林伐区调查设计是进行有计划采伐、合理组织生产的先行工作。自1965年起,就成立了森调队,到1990年大队下设 6个小队,20多年来,他们为完成木材生产任务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木材采运的机械化程度,逐年上升。1967年,从采伐、运输到贮木生产,全局木材生产综合机械化程度为 80%,1968年为84%,1969年为88%,到1990年基本达到100%。到1990年底,全局5个主伐林场,共为国家生产商品材6 714 335立方米。供货到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45个中央各部、委,10个木材一级站,三个木材管理处,改革开放以来,销售国拨材减少,非统配材呈上升的趋势。林产工业发展很快,1978年前,全局林产工业基本上是空白,有少量的木材加工,仅为自用。1979年,黑龙江省召开木材剩余物综合利用现场会后,开始组织生产和销售林产工业产品。各林场成立综合队,利用“三剩一薪”(采伐剩余物,造林剩余物,制材剩余物和薪炭材)进行深加工、细加工,搞起了综合利用。1980年,地区召开了第一次林产工业会议,并决定利用“滚雪球”的方法发展林产工业。会后,局成立了林产工业公司,加大了工作力度,促进了林产工业的发展,当年林场建起木材综合利用厂家 7处。1982年后,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了桦木系列产品。先后成立了以桦木为原料的工厂10余家,生产产品20多种,年创产值250万元。到1989年,林产工业厂家发展到20余处,从业人员达2 700人。拥有固定资产1 179万元,年创产值2 045 万元。多种经营生产从无到有,由小到大,逐年发展。1965年,全公司小麦总产量2 100公斤,1967年提高到457 000公斤。1965年,蔬菜生产7 500公斤,1976年增加到15 000 000公斤。1965年,土豆产量12 000公斤,1982年产量达3 378 500公斤。1965年,全区养猪127头,1988年发展到7 683头。1975 年,全区开始发展养鸡事业,到1989年发展到77 600只。1990年,全区有多种经营大队4个,多种经营股13个,农业生产队13个,养殖场1处,副业工厂18个,多种经营总产值达到1 199.2万元,在整个林业企业中起着极其重要作用。松岭区的基本建设始于1964年,至1990年,不仅建立健全了管理机构,逐步提高了管理水平和施工质量。设计和施工队伍也发展壮大起来。1990年已形成了自行设计、自行施工、自行监督和验收的完整基本建设体系。经过26 年的基本建设,松岭区陆续建成了区属专业筑路队1个,区属房屋建设单位2个,其中工程处1个,工程公司1个;镇乡及场属季节性房建队9个。完成基本建设总投资24 864.92万元,建成公用、民用房共624 446平方米,架设桥梁73座,完成运材公路1 098.49公里,为全区的城乡建设,为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商业,1990年末,商业机构发展到230个,从业人员达748人。其中全民所有制商业机构14个,有职工368人;集体所有制商业机构9个,从业人员98人;个体有证商业207户,从业282人。饮食与服务业机构共有138个,从业人员336人。全区商业零售机构有223个,从业人员556人。1990年,国营商业商品年购进总额达292.7万元,年末库存额425.4万元。集体所有制商业商品年购进额172.3万元,销售总额186.0万元,年末库存总额48万元。个体商业年零售总额达330.1万元。全区在商品流通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使商品企业过去封闭式的独家产品分配向开放式的多渠道商品经济转变,并逐步发展了集体商业和个体商业,形成了以国营商业为主体的多种经营形式、经营方式,拓宽了多条流通渠道,建立起了减少流通环节的商品流通体制。重视教育,发展了教育事业。到1990年来,有幼儿园(所)9处,入园幼儿309人,有教职工116人。1990年,有小学校9所,在校生4 149人。当年招生583人,毕业生953人,有教职工362人。普及了中学教育,中学 6所(包括中学班),重点中学为第一中学和第二中学。教学质量,逐年提高,1990年考入大学本科9名,大专16名,中专13名。职业中学,到1989年,有6个教学班,学生114人,教职工65人。为发展教育事业,1990年区拨教育经费265万元。加强了科技工作。1976年,区成立科学技术委员会,到1990年扩充人员增编到16人。随着科学管理机构的加强,科研机制也不断完善,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到1990年 2月,全区共有科技人员1 089人,其中高级职称28人,中级职称185人,初级职称845人。在科委的组织领导下,开展了科研和科技成果的推广,解决了不少生产急需,节约了大量资金,提高了生产效率,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全区、(局)的卫生、体育事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医疗事业,随着开发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人员增多,发展很快,使原来缺医少药的状况逐渐改善。特别是通过体制改革,治理整顿,卫生、医疗、预防、保健等机构逐步健全,医疗设施设备逐步增加,医务人员队伍逐步扩大,各项制度逐步完善,医疗技术逐步提高,已基本达到规范化,标准化水平。由于全区广大医务工作者认真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的方针,严格遵守“救死扶伤,发扬革命人道主义”的医德,对本职工作“精益求精”、积极发展卫生医疗事业,做到有病早治,无病早防,使全区职工、家属、职工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1973年以来,体育工作逐渐恢复,体育工作机构逐步建立健全,各体育活动逐年举行。尤其是1980年后,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发展,比赛项目逐年增加。学校体育按“体育教学大纲”授课,中、小学的体育活动逐年按《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使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1982年,对全区幼儿体育开始按《幼儿园教育纲要》进行教育,每周上一次体育课,每年举行一次幼儿运动会。1983年,全面开始抓老年人体育工作,选择适宜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体育项目,经常开展体育竞赛活动。松岭人民勤劳智慧,勇于创业。自开发建设以来,全区、(局) 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畏艰苦,开拓奋进,创立了辉煌的业绩。现实的条件,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全区、(局)人民将继承开发会战时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开拓前进的拼搏精神,立足本职的务实精神,乐在边疆的奉献精神,加大开放力度,深化经济改革,把松岭建成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经济发达,社会稳定,文明富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林区。
|